“姐妹们,今晚七点老地方排练!”8月2日傍晚时分,汪集街冯铺村十二组村民阮金霞在微信群发出通知后,麻利地收拾起演出服装。活动中心广场上,水兵舞团队的成员们陆续聚集,欢快的音乐随即响起。
一年前,阮金霞的生活还是另一番景象:“不是新乡贤,我可能每天晚上还坐在麻将桌前。”改变始于村里新乡贤汪永红资助组建文艺队,她被姐妹从麻将桌上拉起来,如今成了演出队骨干。
在冯铺村,像这样由新乡贤资助的文艺队已有18支,覆盖全村每个小组,参与者达400余人。曾经喧嚣的麻将声日渐稀疏,取而代之的是排练厅的旋律与欢笑。
这种欢快场景,让人很难想象冯铺村二十年前的窘迫。站在如今宽敞的党群服务中心前,村支书李国祥清晰记得接任时的困境:村级负债115万元,村民年人均收入仅7000元,土地抛荒严重。
2005年左右,正值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,随着国家工业化、城镇化快速发展,农民进城务工成为趋势,冯铺村村民纷纷卷起铺盖离乡谋生,却在灯火通明的城市里牵挂着故乡的三重隐忧:撂荒的田地无人耕种,稚子幼童无依无靠,白发爹娘独守空巢。
面对这些沉甸甸的“放不下”,“群众想什么?我为群众做了啥?”政务大厅墙上的叩问成为村委会的行动指南。
李国祥的第一步棋落在土地上。2010年4月,他带领带领村“两委”班子和村民成立了“武汉市安康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”,将抛荒的土地集中利用,整合720亩田地,村民年收入跃升至13000元。
温饱问题解决了,但青壮年外出务工带来的“空心化”隐痛依然深刻,尤其是留守老人与儿童的照料难题日益凸显。冯铺村面临的挑战在武汉农村颇具代表性:全村3094人中,60岁以上老人462人,80岁以上23人,空巢老人达107人。
为了缝合这道乡村的“伤口”,李国祥将目光投向了社会服务创新。2014年,他推动建成武汉首个农村养老互助中心。这座投资70万元、占地2400平方米的院落,设有健身室、娱乐室、书画阅览室和配餐间。收入行动困难、无人照看老人有29名。中心创新采用“老少同乐”模式——院内同时设有村办幼儿园,容纳192名学龄前儿童。
“年轻人外出打工,留下老人小孩相互陪伴,我们创造了这样的空间。”李国祥解释。
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,李国祥带领村“两委”继续探索乡村治理与发展的新路径。村内通过土地流转,规模化种植了太空莲、水稻等作物,并发展起鱼塘养殖,经过十几年的发展,一些在外事业有成的村民积累了财富和经验,一股潜在的力量正在酝酿。
恰逢其时,国家战略的号角吹响。 2017年12月29日,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,确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。这股自上而下的春风,为村内汇聚本土力量提供了绝佳契机。 这一年,李国祥推动的“新乡贤”评选在村里落地生根。27位心系桑梓、德高望重的乡贤脱颖而出。从此,借用乡贤力量,成为冯铺村破解发展难题、凝聚人心民意的关键钥匙。
新乡贤的能量,首先在村庄建设的攻坚时刻显现出来。 2017年10月,乡村公路拓宽改造遭遇房屋拆迁难题。一位新乡贤率先垂范,亲手拆除了自家搭盖的房屋,未索分文补偿。无声的榜样胜过千言万语,村民们在感动中跟随,三天内自觉拆除39间房屋和100多个棚子。
乡贤们的贡献远不止于出人出力,他们更是村庄发展的“及时雨”。乡贤们慷慨解囊,持续反哺故土:2022年,谢家大湾新乡贤近百人集资7.5万元修建红白喜事场所;2023年,30多万元乡贤捐款筑起仓库与广场……
基础设施的短板,是新乡贤们重点攻克的目标。 村委会到大童家湾的1.2公里旧路基础薄弱,车辆难行,成为村民心头之患。新乡贤们捐款31万元铺设起一条宽阔的双车道水泥路。如今路旁麦田青绿,坦途延伸至村民门前,更延伸至心间。
乡贤之爱更是托起了生的希望。村民李华平意外摔伤,村委会组织乡贤为他捐款5万余元,助他渡难关。村民陶新春35岁时突患急性尿毒症,生命危在旦夕。“病出来得太突然了,当时太年轻,大家都觉得很可惜。”李国祥迅速组织乡贤力量,短时间内筹集16万元救命款。陶新春成功接受了换肾手术,生命与家庭的希望被重新点燃。他感慨:“虽然很多人我还不认识,但我真的很感谢。”
冯铺之变,正是中国城乡人口从“单向输出”迈向“双向循环”的缩影,映照着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的时代课题。
如今,冯铺村集体年收入已达29万元。
暮色中的村湾,新路延伸向麦田深处,广场欢歌如常。李国祥盘点,八年来,虽然每年新乡贤人数不固定,但他们为村湾治理注入有400余万资金,笔笔承载桑梓深情。
建党102周年党员大会上,新乡贤代表为村低保户、先进工作者、50岁党龄同志进行颁奖。
李国祥说:“乡村振兴,能人引路是起点,众人拾柴是关键。乡贤反哺之力,涓涓细流才能汇成滋养家园的活水,凝聚起乡村最强劲的心跳。”
请输入验证码